王 刚 王 跃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转化”是指要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在网络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转化”,必须积极运用大学生熟悉而且热衷的网络途径,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的学习和考核,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这“两个课堂”各司其职并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两个转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课堂教学 两个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5)03-0065-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转化”是指要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实现“两个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也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在网络时代,推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转化”,必须积极运用大学生熟悉而且热衷的网络途径,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为例,研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路径
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两个转化”过程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规范、约束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学习;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性,通过课堂教学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而实现“两个转化”。
(一)网络教学实施路径: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学习和考核
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并定时更新。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自主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学习和考核。其实施路径为:
一是研究教材,划分教学单元,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单元,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分成3个单元,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分成3个单元,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分成4个单元,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分成5个单元。教学单元的划分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逻辑体系确定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及考核,而且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过程性学习的特点进行重难点的深度讲解。
二是按教学单元科学设置网络教学的学习内容。网络教学的学习主要包含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帮助学生自学教材的课件。这个课件有别于教课程教学师课堂教学的课件,因为它是专门帮助学生自学教材而制作的,严格按照教材的体系,源于教材,图文并茂,这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大有裨益。学生根据课件的引导,自学教材的内容。第二个模块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教材的知识,包括教学案例和阅读材料。教学案例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分为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每个教学案例都有“案例导读”和“思考题”。教学案例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而选定的。如“纲要”课第一单元的案例“瓦德西关于八国联军在中国大肆抢劫的报告”,该案例指出,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失窃、破坏。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阅读材料分必读和选读两种,包括经典著作节选、相关学术专著节选、相关学术论文节选等三种类型。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重难点的辅助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使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必读材料是学生的必读内容,其占考试内容的比例很大;而选读资料难度则要高一些,占考试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
三是网络平台考试。学生在完成教材和网上知识性自学任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单元测试。这需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题库。我们建设的题库中,题目的原创性达80%,年更新率为20%。测试题难度按照从低到高三个层次进行设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知识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别和记忆情况,即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如“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领导人是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等等;第二个层次为理解知识的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领会和解释程度,如“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第三个层次是综合应用的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如“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等等。
网络平台考试的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和年度系数的不同,由计算机从180~380个客观题中随机组配30个;主观题则是从每单元15个材料分析题和15个论述题中随机组配2个。客观题由计算机给出评分,主观题由任课教师批改。两项成绩相加自动生成该教学单元网络测试成绩,网络平台考试成绩最终占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的50%。
四是建立网上互动和课堂互动的教学体系。网上“讨论版”是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通过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如“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有哪些”,等等。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网上回复和讨论评论,教师把网络讨论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度讨论,通过网上互动和课堂互动,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与课堂之间的互动教学体系。
(二)课堂教学实施路径: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度讲授,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
实行网络教学后,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要加强。由于网络教学已经完成了学生基本知识层面的自我学习过程,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时就显得更加重要,要求也比以前更高。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难点的深度讲授。其实施路径为:
一是介绍各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讲授各教学单元内容的线索和内在逻辑。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目顺序组织教学的,而网络教学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则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顺序:介绍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介绍教学单元的网上学习资料内容和教学单元的逻辑线索;介绍教学单元的重难点以及准备开展的教学专题等。以“概论”课第一单元课堂教学为例,首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是全书的总论部分,共一章,包括四节内容”;其次告诉学生这个单元的网络学习内容包括自学课件(1小时学习量)、教学案例(1.5小时学习量)、阅读材料(2小时学习量)、网络互动题等四个板块和每一板块的具体内容以及单元测试题的构成,还要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逻辑线索(包括历史线索和理论线索)等;最后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重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等。
二是讲授各教学单元的重难点。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确定各教学单元的重难点。教师要发挥研究特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认真备课,深度讲解重难点。如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学重点时,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依据”“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形形色色的‘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满足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讲解,并进一步把这三个方面深度讲解为八个“新”,即“鸦片战争失败激起的新探索”“辛亥革命失败引发的新思考”“新文化运动揭示的新主题”“十月革命带来的新视角”“五四运动唤起的新觉悟”“中国共产党展现的新局面”“中国革命产生的新诉求”“中国文化危机引起的新审视”等。以上三大问题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都以“新”字显示,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递进关系,同时又突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
三是进行各教学单元的网络学习总结,开展引导型课堂互动。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考试、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前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绩,指出不足,开展课堂互动。网络和课堂互动,形成学生的平时成绩。这项工作在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完成了前一单元的网络学习任务后,其学习效果如何?网络自主学习存在什么问题?网络平台考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做法是:首先,总结网络考试情况,对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课堂上展示这些学生的答案等;其次,对网络互动情况进行总结,特别是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把他们发布的讨论内容与其他学生分享,同时对讨论中出现的不良问题进行批评,并指出问题所在。对于个别讨论问题,教师还可以继续开展课堂互动讨论,促进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深入认识。
四是建立“备课小组”,加大集体备课力度,提升课堂深度讲解的水平。实行网络教学后,教材中大量的知识性问题已由学生自主性学习获得,而学生的认知性问题乃至信仰问题则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度讲解来解决,因此,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深度讲解的水平,需要建立“备课小组”。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前,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每一个教学单元的若干个专题,由“备课小组”选择其中1~2个专题,先由“备课小组”在本小组范围内对教学专题进行研讨,确定专题的教学目的和逻辑结构,撰写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在“备课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召开集体备课会,由“备课小组”向全体任课教师进行说课,经任课教师评议后,确定最终的专题教学内容。如“纲要”课就确定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等12个教学专题。
通过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课堂”的各司其职并相互促进,不仅基本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学习问题,而且基本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性学习,为实现“两个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成效
(一)形成了一些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主要包括:一是坚持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个别教师、个别课程改革效果再好,也只是使少数学生受益,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有教师和全部课程,整体推进教学改革。二是坚持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取得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三是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性教学真正转变到引导性、研究性、针对性教学上来,凸显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堂教学更加个性化,发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
在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实现了学生知识性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性问题。课堂教学时间仍占总课时的70%以上,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课堂教学在完成“规定动作”(单元逻辑线索、教学重难点等)外,还可以积极展开“自主动作”的差异化教学,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讲授一般基础知识,而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深度讲授各教学单元的重难点,开展引导型课堂互动。教师发挥各自的研究特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认真备课,深度讲解重难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难点问题讲深、讲透,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社会、人类历史和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知当代世界和中国。
(三)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深度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现实难题,即如何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二者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对象人数众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科研工作,进而影响到职称的晋升等;而如果着重于科研工作,势必影响到教学工作,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深度讲授的内容经过系统化以后,可以作为教学研究文章发表,形成科研成果。因为实行网络教学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所讲授的专题都是集体备课确定下来的,所讲授的内容又是通过“备课小组”的深度讨论、攻关确定的,这样的内容经过课堂教学深度讲解以后,再经过系统化的加工,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二是教师的科研论文可以作为网络教学的材料,进入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单元内容的需要作为教学案例、阅读材料等,这就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教师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问题。实行网络教学后,网络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知识性学习问题,而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性问题。在这两个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主导,网络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二是解决了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问题。在科学设计网络平台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相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的学习内容和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三是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课以及四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学生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基本解决了中学与大学以及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讲授的是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不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集体备课而确定的一系列“规定动作”(单元逻辑线索、教学重难点等)能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解决了教学进度不统一、教学水平差异问题;而“自主动作”则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优秀教师有发挥的空间,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差异性。
【本文系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二个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2JDSZK017)、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文章刊自《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