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学院新闻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系部主页 >> 思政天地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05日 浏览次数:【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作者:李培超

幸福之于人是永恒的话题。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处于何种生存境遇,对幸福的思索和探究显示的是一种人生常态——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在思考幸福,衣食无忧的岁月里仍然在追念着幸福;饥肠辘辘者有自己的幸福体验,华服美食者有自己的幸福感受……生活在继续着,关于幸福的话题也在持续着。

幸福虽然显示的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即由于个人欲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但是幸福的内涵和价值却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而不同的幸福观中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人生境界也不同。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才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人生问题。

以“今天”和“我们”作为思考问题的背景,探讨所需要的幸福观就应该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指向性:

幸福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

在奋斗和创造中才能体验到幸福,这应当是幸福观中所包含的最稳定的成分。既然幸福常常是在成功和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深刻的主体性体验,那么它就内在地包含着对奋斗和创造的需要或嘉许,因为不通过奋斗和创造就无所谓人生的成功,从古至今,人们对此都是有着广泛的共识的。

中国古人就强调,“大人不化,君子务实”,意谓只要务实兴利,不务浮言虚名,方能致福与人,有福于己;而治国者只有做到正德、利用、厚生,才是万民之福,也就是说幸福总是与“造福”的艰辛与勤勉相关连的。古希腊的亚历士多德也强调幸福的真谛是现实的行为,是“合于德性的行为”,而不是你是否拥有或具备某种东西。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当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时,单是生活中努力的缺乏就必然使他失去了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年马克思更是充满激情地告诉人们:“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虽然奋斗和创造是构成幸福的恒定要素,但是在今天提出这一问题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天——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迅速提高,诱人的机遇很多,严峻的挑战并存……这已经在客观上给我们和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设定了一种生存方式——我们尚未到在悠闲中体味幸福的时刻。奋斗、创造是今天给我们所造就的生活风景,也是给我们带来的实现幸福的方式,所以应该坦然接受而不应抱怨愤懑。在今天,丢掉了奋斗和创造,就丢掉了属于人生的幸福气质,失去了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也葬送了后人获得幸福的机会。

幸福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平和

既然幸福总是意味着在成功和满足之后所产生的体验,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幸福感总是一种获得性感受。可是人生的获取总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不同的形式,那么究竟是物质上的获得意味着幸福还是精神上的获得意味着幸福?

实际上,人是血肉之躯,物质上的需要反映的是一种生命本然的属性,因而物质上的需要也当然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所以由物质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幸福感也是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人又是自然界最奇特的存在物,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话说就是,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精神上的需要构成了人存在的独特属性。正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便也会循着精神的脉动而延伸。

物质上的获得会产生幸福的体验,精神上的追求也会产生幸福的体验,缘何而认为幸福在于精神上的高尚和内心的平和?这同样也是今天所划出的思维界阈所限定的答案。

我们所有人都会感受到生活在今天的忙碌和辛劳,同样也会感受到生活的世俗化的巨大支配力。世俗化的生活靠的就是物质上的堆积和支撑,世俗化的生活又依靠物质上的诱惑而改变和解构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它以追求流行和普及使得生活世界变成了一个漩涡——人一旦陷入就难以自拔。社会的世俗化进程使得许多东西变得与人亲近了,阳春白雪的东西少了,可是它也导致了许多庄严、崇高和肃穆的生活元素失去了,而且它不断地生产着和激发着人的物质欲望或对物质利益的占有欲。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许多人翻了船,湿了鞋,乱了方寸,幸福也就成为仅仅存在于追忆和反思中的不可触及的东西了。

人生天地间,从物质欲求的意义上来说,满足所需的东西并不太多,所巴结的人也不需太多。可是一旦把自己的欲望激发起来,人可能就会变得欲壑难填了,所考虑的事情多了起来,所需要关注的人多了起来,整日忙忙碌碌,小心翼翼,唯恐有些许闪失,也唯恐有漏掉自己得利的机会,一旦得利又要千般遮掩或寻找说辞,焦虑与日俱增,幸福感却与日减少。所以,说幸福在于精神上高尚和内心平和,并不是在今天提倡禁欲主义,而在于正确地措置人的物质需要。从大处着眼,这是关涉社会或人类的持续生存的问题,因为如果把人的幸福定位为物质上的无节制索取,那么就必然会加大对自然界的掠夺;从小处着眼,物质上的满足充其量只能换取短暂的肉体快乐,而无法取得能长久留存或反思的幸福。还是帕斯卡尔所说的:“人的伟大是哪怕在自己的欲念之中也懂得要抽出一套可赞美的规律来,并把它绘成一幅仁爱的画面。”

幸福在于身心健康,保有活力

今天,大多数人都摆脱了为温饱而忙碌的生活境况,因为吃了一顿饱饭而倍感幸福的感受越来越陌生了,然而这种状况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生活问题——当人们不再为满足温饱而感受幸福时,幸福从何处找寻?

幸福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而人的生命存在是幸福存在的前提,所以保持生命的健康延续本身也就具有了实现幸福的重要意义。就像有人所说的,幸福可以是10、100、1000、10000……你可以根据你的感受任意增加“0”的数量,但是一旦前面的“1”失去了,后面再多的“0”所代表的都是虚无,而身体的健康就是前面的“1”,在实现人生幸福的过程中,这个“1”是大写的。

可是一旦涉及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结构的精致就似乎转化为脆弱了。饥饿会伤害人的肌体,温饱过度也同样会影响肌体的质量;四体不勤会产生各种病痛,过度疲劳又可能造成肌体的过早衰竭……人的健康似乎是很难操持的事情,轻不得也重不得。然而,换个角度来想一下,身体健康又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因为人的肉体存在实际上先天地设置了一道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屏障,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的行为都对健康没有大碍,往往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都是过度的行为,特别是纵欲恣情,如,一般的饮食都是生命健康所需要的,但带有奢侈性的、炫耀性的、甚至暴殄天物的饮食则非但无益,反而祸害极大,所以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寻求生命活动的合宜性是非常必要的。

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则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身体的健康能使人活着,心理的健康则能使人更好地活着。当然心理的健康对身体的健康也多有助益,它能帮助肌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把幸福与人的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因为心理世界是人存在的重要标识,还因为幸福总是与不幸联系在一起的——幸福即是对不幸的征服或超越。而我们生活在今天就常常要面对许多的人生波折、逆境甚至苦难,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化的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调整,人际关系的模式在变化,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在解体,等等,这些都会给我们在行为选择上制造许多的困难。再加上每个人在成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压制、排挤,莫须有的却难以揭穿的诽谤等等,这些“不幸”的事件都会增加人生的难度。如果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被苦难压倒,被挫折征服,就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或对生命意义的感受。反之,一旦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就会有尊严地对待生活中的诸多不幸,一旦走过苦难,所获得的必将是酣畅淋漓、刻骨铭心的幸福体验。

幸福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享

幸福是属于个人的,因为它要以个体的感受为条件——感受可以捕捉幸福、挖掘幸福和延伸幸福。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有体验的或有反省的人生本身就是有深度的,有质量的,也是弥漫着幸福氛围的。体验自己的幸福也是做自己的主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到从容取舍、进退自如。

幸福既然是属于个人的,它就可以被看成是个人的一种人生权利,应该获得广泛的尊重,不应受到过度的压力,不应被扭曲变形,也不应被千篇一律地裁剪。

可是如果每个人只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看成是个人的私产,藏于心灵之一隅,这样的幸福观又失之偏狭。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沟通交流,社会性的交往可以帮助个人去除许多私人性的盲目,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幸福观又应当成为一个社会的共享性和统筹性精神资源,它应当获得有序的社会调控和管理。

幸福是可以独享的,又是可以与人分享的,这正反映了生活在今天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境况,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生存空间都在同时放大,这也意味着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创造和盛量幸福的空间。

上一条: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下一条:新型孝文化特征及构建

 

COPYRIGHT (C) 2017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镇双湖大道8号 邮政编码: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