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白求恩的电影有两部影片,一部是1964年由中国拍摄的《白求恩大夫》,另一部是1990年由中、法、加联合拍摄的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显然是按照西方电影人的逻辑,只是单向地表现白求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号司令,与中国人民没有发生任何的互动关系,他没有被中国人的任何抗日行为所感染,影片仅仅展现了他的个人主义的单向的行为,而没有强调出这个中华大地为英雄的最后一刻的灿烂所提供的中国文化的滋养。
而在中国的《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一方面给中国医疗人员留下了有益的影响,同时,他也被中国人的精神所感染着。比较一下两片的人物设置,有许多是相似的,如方医生、童翻译,但《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中是没有杨在葆演的那个八路军徐连长的形象的,中国版的影片中,实际上还把根据地的军民作为第二主角来描写,相继表现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孟奶奶、老冯、小邵、老张、小虎子等形象,表现了白求恩与中国军民之间建立的相濡以沫的友谊,中加人民在这里呈现出相互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中的单向的救死护伤的恩赐。这反映了不同的国度对一个相同人物的表现的时候,由于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呈现出的塑造方式上的迥异之处。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侵略者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全副武装的日本机械化部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占领了国民党的正面防御阵地。阎锡山、卫立煌逃过了黄河。八路军留在敌后,邓小平对太行山的父老乡亲说:“八路军是不会走的,我们要和太行山人民生死在一起。”
八路军高级将领在山西召开军事会议,提倡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
1939年邓小平就任129师政委,开始了他同刘伯承司令员的合作。刘、邓策划的神头岭战役、响堂铺战役、长乐村战役大捷。
邓小平千里迢迢赶回延安。毛主席、朱老总为邓小平和卓琳操办了婚礼。婚后,邓小平带着卓琳、129师生产部长“种子博士”一行回到太行山。
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刘、邓的129师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他们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勇于战斗,为百团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百团大战的胜利,使敌人胆寒。冈村宁次丧心病狂地开始实行对我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许多太行山人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连年的战争导致了百年未遇的特大蝗灾,蝗虫席卷太行山,军民陷入困境。此时邓小平全面主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太行山的军民展开了一场歼灭蝗虫的人民战争,他们吃蝗虫,奇迹般地度过了灾荒,打破了敌人妄图饿死、困死八路军的阴谋。
日军内反战情绪日益强烈,冈村宁次再次发动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大“扫荡”。
邓小平组织大规模的反“扫荡”战争,用刘伯承提出的“敌进我进”的方针粉碎了冈村宁次的铁滚战术。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太行山中仿佛响起了雄浑的歌声“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1928年深秋,中国大地一片萧杀,一个小个子的共产党人乘船登陆上海,迎接他的是巡捕的盘查和叛徒的指认,灭顶之灾瞬间降临,但他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胆识,化险为夷……
但这仅仅是开始。他以古董商的身份为掩饰,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担负起运转中央领导机关的艰巨任务,随时可能遭遇逮捕,随时可能有人叛变,随时准备转移,随时准备牺牲,随时要去执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友莫辨,危机四伏……
但他凭着信念和忠诚,与同志们战斗在龙潭虎穴,出生入死,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上海,不仅留下了他早年战斗的足迹,还留下了他铭记一生的纯真爱情。他,就是邓小平,当年24岁,时任党中央秘书长。
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夏末,时近立秋。曾经猖狂一时的日本侵略军已经成了秋后的蚂蚱,但冥
顽不灵的军国主义分子却不甘心失败,丧心病狂地准备使用细菌武器。就此,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便在古老的省城展开了…… 杨晓冬是地下党派到古城的新领导人。刚一入古城,杨晓冬便因汉奸特务的破坏而无法与古城地下党取得联络,而古城地下党也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但面对不利状况,杨晓冬却并未慌张,而是在拉车工人韩燕来等革命群众的帮助下,积极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查出叛徒,杨晓冬即使在初恋情人、古城地下党员银环面前,也隐瞒了身份。直到亲赴高府,查出是进步人士高鹤年在策反时的一时不慎后,方才表露了自己的身份。而此时,日军的细菌武器也已偷运进了古城。在蒲记药房的药库中,运送细菌武器的龟山因意图强暴小曼而被韩燕来打晕。打斗中,细菌武器的样本不慎被混入药库的众多药剂当中,数据资料被韩燕来无意中带走,而力图掩护韩燕来的小曼却被日本特务头子多田抓走了。杨晓冬为了促成治安军起义,假扮医生只身前往伪团长关敬陶家中,劝说关敬陶。而在离开伪军司令部的时候,却正巧遇上多田要乘车离开。急中生智的杨晓冬果断地登上汽车,劫走了多田。而多田却在与杨晓冬的首次交锋中落尽了下风。受尽折磨的小曼虽用假样本骗过多田,却也被残忍地杀害。脱身后的杨晓冬为了制止多田得到细菌武器而积极布置、主动出击,派武工队梁队长和韩燕来只身闯入汉奸特务机构黑衣社,成功抢会数据资料。更利用多田胁迫高鹤年宣布易帜制造舆论的机会,不但在敌人鼻子底下救出了宁死不易帜的高鹤年,还一举击毙伪省长吴赞东,进一步暴露了鬼子与伪军的无能。但是,在叛徒高自萍的带领下,细菌样本终于被多田抢到,而金环与杨晓冬的母亲也被敌人抓住。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金环为了保护关敬陶而壮烈牺牲,深受感动的关敬陶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而高自萍却也在榨干情报之后,被多田杀死。最后的决战到来了,多田以杨母为要挟,逼迫杨晓冬投降。而杨晓冬将计就计,以身做饵、引蛇出动,将多田引到省府大楼。楼顶,杨母为了保全儿子而跳楼自杀。多田正在得意,却听见藏有病毒的黑衣社中枪声大作,急忙回赶。此刻的黑衣社,被地下党挑唆的治安军和黑衣社特务正在火并,而武工队已经偷偷换上了病毒小组的装备,抢到了病毒。多田虽然赶来,却也于事无补,而关敬陶更趁乱指挥治安军救走了杨晓冬。准备带病毒离城的韩燕来和银环却被特务盯上,韩燕来壮烈牺牲,而银环和病毒却又落入多田的手中。此时,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关敬陶带领治安军起义,控制了省城。多田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只能带着病毒胁持银环慌乱地逃窜。城外河滩,多田叫嚣着同归于尽,而看透他懦弱本性的杨晓冬,以大无畏的勇气彻底摧垮了多田最后一丝抵抗,一阵枪声过后,杨晓冬轻蔑地从颤抖着缩成一团的多田手中取过病毒样本。 晨阳高挂,这是古城新生的一天。而城中那面高悬了多年的太阳旗,在这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已永远地不见了。
1954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他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人暗堡所阻。董存瑞为保证整个战斗的胜利,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描写英雄母亲冯大娘这样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如何锻炼成长成一个有高度阶级觉悟和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战士,使她懂得了对付残暴的阶级敌人,只有拿起枪杆子来进行斗争的真理。
影片表现了杨靖宇牺牲前的一段战斗故事。当时日本鬼子动用70万日伪军讨伐总数仅5千人的抗联部队,使东北抗战面临着空前艰难的形势。在敌人围困三千重的艰难时期,杨靖宇带领战士,与日本鬼子周旋在茫茫雪原中,他不仅要克服缺衣少粮的现实困难,而且更要疏解弥漫在队伍中的消极情绪,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有人因为信心不足,而投靠了敌人,有人因为无法忍受饥寒交迫,离开了队伍,被鬼子抓住后饱餐一顿,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样的困境面前,杨靖宇绝不言败,与敌人战至最后一颗子弹。
影片中,特别表现了他利用与日军指挥官野副昌德谈判的机遇,慷慨陈辞,指出没有哪一个人能长久灭掉一个国家,消灭一个民族,表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念,并痛斥了叛徒的可耻可悲,令野副昌德无言以对。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也使杨靖宇“满腹棉絮枯草,战斗到最后一人。”
影片根据“八女投江”故事改编。1936年,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东北人民惨遭蹂躏。活动在牡丹江一带的东北联军,英勇抗日,吸引了大批年轻农民。亲人遭日寇杀害的女子胡秀芝,报名参加抗日联军。她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入了党,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冷云是抗联某部指导员,她经历了丈夫在地下工作岗位上被捕牺牲的重大打击,仍刚强坚毅地接受战斗任务,打击敌人。在归队途中,因发现敌军要偷袭联军营地,冷云一面命人绕道给抗联送信,一面率部分散打枪,牵制敌人,把敌人兵力引出营地范围而至牡丹江畔。最后,参加战斗的同志们仅剩冷云、胡秀芝等八名女战士,寡不敌众,生路已绝,她们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坏自己的八支枪,视死如归地投入江中。
该片描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真实故事,赞颂了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以比较鲜明的纪实手法和散文化风格,展现生活和斗争,塑造了胡秀芝、冷云等女英雄的形象,尤其着重描写了胡秀芝由普通农村妇女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过程。创作者追求一种纯朴的感情抒发,整个影片内蕴深沉,富有激情,还具有鲜明的诗的象征意境。影片的结尾处理,既渲染了紧张壮烈的战争气氛,又较为细腻地展示了八名女战士的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是新中国最早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之一,1950年曾获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在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又获二等奖。
1935年,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严重关头。蒋介石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驱使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开赴陕北“剿共 ”,却屡遭失败。同年,张、杨到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期间,分别通过进步人士向中国共产党表示同意《八一宣言》、希望与中共接触的意愿。二人返回西安后,中共上海地下党派丁力与张学良接洽。杨虎城亦收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后历经周折,张学良终与中共代表周恩来举行 “延安会谈”,达成红军与东北军停火的协议。不久,蒋介石安插在西北“剿总”的特务郑广清、李达权为探听张、杨实情,抓了张学良身边的赵副官。张学良闻讯怒火中烧,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在一起翻阅抄来的秘密文件时,张、杨以诚相见, 终致携手合作。1935年10月22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下榻西安临潼华清池。同时,他将三十个师沿陇海路西调,又向张、杨宣称自己是为休息而来。后在会见张学良时,蒋介石不顾张学良一再“苦谏”,限令他三 日内答复是否继续执行“剿共”命令 ,否则将他和杨虎城的军队调离陕西 。此时,上万学生前来临潼请愿,蒋介石下令对学生“格杀勿论”。张学良急忙赶来恳劝学生不要去临潼,并保证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打回老家去”的请求。12月12日,张、杨被迫对蒋实行“兵谏”。经过激烈的战斗 ,在骊山一石洞中活捉了蒋介石。消息传出,南京国民党要员出于各自代表的外国利益,表现不同的态度。是内战还是和解,在国民党内部引起激烈争论。12月17日,中共中央接受张、杨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 表团飞抵西安。周恩来向张、杨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面见蒋介石,向他分析了国难当头的局面,揭穿了何应钦企图投降日本、灭蒋篡权的野心。后在中共代表和张、杨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会谈中,终于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议。但东北军、西北军的少壮军官对此一时难以理解,并对张、杨同意在蒋介石不履行签字手续的情况下放其返回南京表示强烈反对。当周恩来得知张学良将亲自送蒋返宁的消息,急忙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腾空而起。本片于1982年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装奖(王希钟、李恩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1983年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在艰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间产生了爱情,后经领导批准结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李侠承担了任务。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
影片是根据李白烈士的事迹编成的。主人公乐观、坚毅、有韧性、有激情,虽曾被捕,受尽酷刑,但决不屈服。李侠的形象,正是千万个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编导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置于家庭生活的叙事框架之中,不求情节的惊险,但求平实朴素的色调;不求表面的紧张,而是追求内在的深刻,体现了一种自然、含蓄、深沉、质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本片1978年曾在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上映出,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由于上万言书,被解除国防部长之职。搬到挂甲屯居住后,亲手开种了一亩麦田以继续与亩产万斤的谎言抗争。
一位女学者为研究西北战场的历史,几经周折见到彭总,彭总的思绪回到战争岁月……
面对胡宗南的大举进攻,彭总率领陕北军民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消灭了胡宗南的王牌军,确保了党中央的安全,稳定了陕北战局,毛泽东挥毫题诗:“……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彭总需要理解和支持时,朱德总司令来看望他了。
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彭总,开诚布公的谈心,彭总又感到了信任的力量,重新回到人民中。彭总满怀热情地去看望当年帮助红军渡大渡河的老船工时,却发现老人因彭总曾坐过他的船受到牵连。
《文汇报》发表了评《海瑞罢官》的文章,面对影射,彭总泰然处之,他把自己与人民群众和建设事业连在一起。但罪恶的黑手终于伸向彭总,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上所有“彭德怀”都被打上红叉,白发苍苍的彭总被架着“喷气式”推上卡车,彭总甩开红卫兵小将们的臂膀,仰望夜空,找寻着这一切的答案,也祈祷上苍早日结束这罪恶的年代。
1948年冬,解放战争进入新的阶段,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除夕之夜,蒋介石宴请军政要员,席间抛出玩弄“和谈”阴谋的《元旦文告》,引起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吵,蒋介石大为恼火。为戳穿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争取国内和平的八项条件,引起国民党领导层一片混乱。蒋介石不得不在内外交困中宣布“下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怂恿代总统李宗仁与中共以“隔江而治”为条件进行和谈 ,企图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此时,淮海、平津两大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大军进逼长江。而退居溪口的蒋介石却继续在幕后加紧部署长江防务,意欲保住蒋家王朝半壁江山。面对走向光明、统一,还是走向黑暗、分裂的两种命运决战的历史关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五书记会上庄严声明:“只要共产党人死不绝,中华民族就一定要统一!”1949年4月1日,国共和谈在北平举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划江而治”的和谈方案,使谈判破裂 。
4月20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国民党代表团团长张治中闻讯,即宣布代表团解散。周恩来恳请代表们留下一起共事,并使张治中一家人在北平团聚,避免了“第二个张学良”的悲剧。解放军过江部队乘胜前进,势不可挡,一举解放南京城,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国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派员率土匪头目瞿天华之女瞿湘玉亲临湘西地区,重金收买当地土匪集团,建立“反共复兴基地”。解放军某部营长吴波奉命率部进驻凤山县,开展“清枪挤匪运动”。不料,带头交枪的贫农何长山被枪杀,师部宣传队员遭匪帮袭击遇难,吴波外出途中也遭土匪伏击。吴波与师部侦察员蔡金花内查外调,仔细分析,终於搞清真相,清洗了叛徒赵福根,逮捕了坐探何老四,并将县城内暗藏的特务一网打尽。随后,解放军开始攻打土匪头子魏彪的老巢牛头山。瞿氏父女为解牛头山之围, 率三千土匪围攻凤山县城。正当敌众我寡丶县城即将失守之际,蔡金花率援军赶到,击溃围城土匪。瞿天华在仓皇逃跑时,将前来探亲的吴波之妻李桂英及儿子小虎掳走。牛头山战役胜利结束,魏彪被击毙。
不久,吴波等人乔装商人,前往参加匪首史云哲之侄的婚礼,乘其不备,将史云哲活捉,晓以大义后又当场释放。史云哲深受感动,欲与吴波谈判,向解放军投诚。瞿湘玉的副官欧阳剑赶来,企图以高官厚禄拉拢史云哲。吴波闻讯,毅然单刀赴会,在客厅中与欧阳剑短兵相接。正在剑拔弩张丶一触即发之时,史云哲毅然反戈,弃暗投明。 随后,史云哲乔装与欧阳剑押吴波来 到瞿匪盘踞的盘歌寨前,却被瞿湘玉看出破绽。吴波率部队发起强攻,并用猛烈火力拦住山后退路。瞿湘玉孤注一掷,将李桂英母子押上山崖,迫使解放军停火。吴波眼见瞿匪夺路而逃,举枪欲射,被战士崔昌健托住枪口。李桂英满含愤恨,抱住一匪兵滚下悬崖。解放军攻下盘歌寨时,瞿氏父女已率残匪逃往秘密据点黑龙洞。解放军飞行队活捉了往黑龙洞送大烟的金七妹,探知洞中详情,遂组织突击队直扑黑龙洞,在地形复杂的山洞中,与土匪展开一场恶战,最终将众匪一举全歼。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著名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
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