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教材修订以来,已经使用了3年时间。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虽然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已经及时地把这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但是结合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把这些新的内容系统体现到教材体系的总体逻辑中。与此同时,伴随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西价值观较量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作了新的阐释和解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教材需要把学术界最新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具体内容中。出于以上考虑,经过编写组反复讨论,形成了本章修订的总体思路。
一是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重大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道德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修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融入教材体系中,以确保本章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二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虽然在价值范畴的具体表述上与西方价值观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在价值范畴的内涵上却存在根本不同。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面对事关本国人民利益和全球性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根本上是服务于资本核心利益的。与此相对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成就,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是真实的、鲜活的,是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本次教材修订注重结合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从理论上廓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根本不同。
三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价值观,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这是坚持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基本观点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的重大论断,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教材修订中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至上性,通过对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概念的学理阐释以及与其他价值观念的比较,充分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结合,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观。
四是充分关注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领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化生存导致的各种复杂社会问题,以及多元社会思潮消极影响引发的价值困惑,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青年流行文化出现的“躺平”“佛系”“饭圈”等现象,更加凸显了当前价值观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材在修订中注重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加强学理分析和批判,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价值理解力、价值判断力和价值鉴别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价值观自信。根据以上总体思路,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其一,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关于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解读,以使他们能够掌握价值观领域最基本的知识点,从而在基本价值认知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增加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12个范畴具体内涵的阐释,以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虽然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有所接触,甚至有的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大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着重于从理论上讲清楚,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系统阐释,才能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认知。
其二, 训练学生的价值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帮助他们确立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该等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养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他们知道判断是非善恶背后的逻辑依据和事实依据,训练他们的价值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中的价值困惑和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其三, 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坚定价值观自信,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是本章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掌握基本价值观知识、明晰价值判断基本原理基础上,要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运用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现实依据,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帮助学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自觉,从青年时代就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价值取向,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