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问题种类繁多、关涉庞杂,人生观部分绝非对这些具体问题的一一回应,而是对如何处理重大人生问题的理论回答,对青年学生做好关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之路提供理论指导。讲好这部分内容,需要深入理解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现实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同时在认识自我,由此出现了关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问题的各类回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处理人生问题提供根本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501认识人的本质,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而是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人,将特定社会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构成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不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也不是像费尔巴哈所谓人的‘类本质’,而只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才决定人的社会本质。”[8]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实现了认识人的方法论上重大转变,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之谜。
处在特定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前提和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与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存在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由此,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成为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7]188,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进步为其提供基础,个性的彰显、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离开了社会,个人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反过来,“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7]187,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关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特殊的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叠加,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不过,在人类以往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分工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阶级社会中个人的特殊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社会共同利益往往采取“虚幻共同体”的形式。只有未来那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在不断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以及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说明,共同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为人们科学认识人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深刻理解“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材明确讲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青年学生应该确立的人生目的。
首先,这一人生追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原理为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人生追求。当青年学生真正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真正理解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后,自然也就能够引导他们明白,只有主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利益,为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其次,这一人生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基础,是高尚的人生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7]287。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10]217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青年学生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人民立场在人生观上的具体体现。
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人生观的核心。作为人生活动的根本指向和追求,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决定着人生态度,也决定着人生价值的选择。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也就意味着他深刻理解了“人为什么活着”的科学道理,真正认识到奉献的人生才有意义,进而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这一人生目的。因此,当青年学生真正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就能够明白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投身为祖国和人民谋利益的火热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教材明确界定,人生价值内在地包括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依据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原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存在着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得越好,也就越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其个体自我完善、自由发展的必要保障。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要看其社会贡献。具体而言,因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2]44,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其能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这也从价值、意义的角度,从理论上回答、论证了上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高尚的人生追求。当然,价值评判本身是一件极其复杂、困难的工作,客观、公正、准确评价社会成员的人生价值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既要看贡献的大小,还要看其努力的程度;既要尊重其物质贡献,也要尊重其精神贡献;既要注重其社会贡献,也要注重其自身完善。
(四)认真剖析当前流行的关于人生问题的错误观念
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与原本存在的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加上一些错误思潮、错误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个人应该在其中如何自处产生担忧。人生观部分的实际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来开展,对学生们当前普遍存在的疑惑进行回应。
譬如,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其阶段性目标(比如考上理想大学)实现后,其人生失去方向和动力,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甚至超前消费,误认为消费越多人生就越幸福。对此,应鲜明指出这种错误认识实际上受到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误解,是对自身奋斗目标和人生意义不自知后的放纵,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只有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才能够把握幸福人生的真谛。再譬如,近期被年轻人频频提到的“躺平”,实际上也反映出缺乏丰富社会经验的青年,在面对压力时的迷惘与不知所措。尽管这一现象的产生背后存在复杂的社会因素,教学中仍应明确地向学生传达出基本立场:个人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但作为志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必须保持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主动作为、努力奋斗。诸如此类问题,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出于内容与表达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考虑,不可能全部纳入其中,而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对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则是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应有之义。当然,很多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课堂教学也不应变成只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的所谓“专题”授课,而应以理论的方式再现这些现象的产生、说明其危害、指出正确应对的立场和方法,以完成思政课应当承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