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学院新闻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系部主页 >> 思政天地 >> 正文
 

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07日 浏览次数:【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吕云超(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 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影响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共存、影响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影响的深入性与有限性共存。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理出发,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经历了价值心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及价值践行四个阶段,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统领大学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应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冲击。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5)05-0095-003

社会思潮通常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1](P57)

实践证明,大学生是接受社会思潮最前沿、最敏感和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接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但是,其他社会思潮凭借其特有的现实性、群体性和传播性正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冲击,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2]共同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社会思潮及个体的差异性,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表现出全面性和差异性共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及深入性与有限性共存等特点。

1.影响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共存。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一是多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覆盖具有全面性。在社会思潮盛行的情况下,多种社会思潮较为均衡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二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渠道具有全面性。社会思潮在原有传统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新型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同时,由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社会经验、生活环境及认识能力的不同,他们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

2.影响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有许多积极因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帮助的。一是能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思潮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思想性。二是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与社会的发展,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在社会体制转型期,这些思潮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国内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养老、医疗、住房及分配制度等。同时,社会思潮的消极因素是显而易见且广泛存在的。如有些社会思潮会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有些社会思潮会动摇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如社会体制转型期出现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及住房医疗等个别问题会给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找到切入口。有些思潮会混淆大学生的荣辱观,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3.影响的深入性与有限性共存。社会思潮具有传播性,社会思潮一旦被一部分大学生所认同、支持和呼应,他们会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潮流或舆论力量,极易深入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但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有限性。一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渗透是有限的。社会思潮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性、阶段性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一旦解决,社会思潮就丧失了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二是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对大学生的接受是有限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形态和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给青年在以群体方式认识和接受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从而,大学生对其接受也是有限度的。三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影响是有限的。大学生长期接受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在大学期间会对其他社会思潮产生新奇与追捧,但他们在思想上会保持一定的警惕,因此,也决定了大学生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影响的有限性。

二、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涉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等因素,并在内外因素的反复作用下,在群体和个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它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反复的过程。从大学生个体心理过程的视角,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价值心理阶段,表现为与社会思潮相关联的自发的心理活动。价值心理是价值观形成前最原始的心理趋势,价值心理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基础的和最低层的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可能对社会思潮并不了解,但是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是与某些思潮相关联的,如由于部分学生对历史政治的漠不关心而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由于家庭等原因而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行为特点等。这个阶段是现实利益和自然心理驱使自身行为产生的阶段,是前期家庭教育、个人习惯和性格特点所共同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个阶段不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本质上的影响。

2.价值认知阶段,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的盲目追崇。价值认知是指“通过认识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4]价值认知阶段是大学生开始认识到社会思潮的存在,并主动向某些思潮靠拢、信奉的阶段。一项调查显示,许多社会思潮已经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调查中,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依次为:民族主义(占30.2%)、民主社会主义(占24.3%)、个人主义(占19.4%)、新自由主义(占17.6%);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中,课外渠道占77.7%,课内渠道占22.3%。[5]可见,社会思潮已经涌入大学校园,但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较为分散,表现出多头分散的盲目追崇状态。

3.价值认同阶段,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的理性认同。价值认同是指大学生通过价值认知、评价、选择等活动,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认同阶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对某种或某几种社会思潮的认同,这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理性成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均有一定的认同度,对各种社会思潮“认同度高”的大学生比例如下:新自由主义占13.9%,民主社会主义占15.7%,民族主义占16.9%,历史虚无主义占13.1%,文化保守主义占16.2%,普世主义占17.8%,后现代主义占15.3%。[5]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各异,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敏感性、求知欲和好奇心、独立性和批判性、影响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接受社会思潮的必然。[6]

4.价值践行阶段,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的接纳与内化。价值践行是指大学生通过理性分析与比较之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经验,对所认同的价值进行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高级阶段。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29.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思潮现实针对性强,18.4%的学生认为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新颖,18.1%的学生认为理论说服力强,15.4%的学生认为社会思潮能满足人的利益诉求。[5]由此可见,社会思潮凭借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及部分成分的合理性,已经将其观念、意识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了。

三、解决社会思潮阻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思潮都是伴随着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如果不注意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变化,不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容易使大学生思想和立场产生动摇,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以此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传播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绝对不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江泽民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时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7](P126)这一论断深刻指出,我们肯定社会意识的多样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讲授,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信服,从内心深处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优势。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品位大众化的冲击,校园文化建设易产生价值导向不明问题。因此,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作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注重培养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可见,构建一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努力培养一支相对固定的并不断壮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传播者,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鉴别力与理性判断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2).

[3]邓卓明.论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交互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6]戴钢书,傅菊梅.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 娟

上一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本任务

下一条:英媒:新西兰确认将入亚投行将使现有机构如虎添翼

 

COPYRIGHT (C) 2017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镇双湖大道8号 邮政编码: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