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学院新闻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系部主页 >> 思政天地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本任务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16日 浏览次数:【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严仍昱(安庆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

[摘 要]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担着以下基本任务: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联系国内外实际,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发掘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5)05-0084-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12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再次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它为中国未来的一切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导向。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普遍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等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无疑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要将某种理论转化为人们的观念,前提是必须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全面深刻的认知。理论灌输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理论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积极践行之,首先就必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基础和依据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取向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大学生只有对这些理论问题真正透彻地理解了,才能产生理论认同,进而确立起理论自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多种多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与其他渠道和方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系统的理论灌输,这是其他教育渠道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而内容协调、功能互补、自成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全面科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可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以及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阐述,这门课程为大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这门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准确方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呈现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国内外敌人,探索国家出路,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而曲折的路线图,通过这一路线图的讲解,为大学生全面深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必然性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主要从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方面引领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门课程为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规范和方式方法。

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从一般原理和方法又从具体规范,既从理论又从实践,既从历史又从现实等多重角度为大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整体耦合功能。不仅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高度吻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几代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追求,既凝结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又集中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又反映出时代发展的鲜明特色;既勾勒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又为民众创建和谐美好社会提供了行为规范。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着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的重任。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准确把握自己所授课程的目标,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熟练掌握理论灌输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的理论教育功能,从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二、联系国内外实际,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

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其实就是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情”是联系“知”和“意”的纽带,更是形成“意”和“行”的前提。如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践行的坚定意志和行为则不可能形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他们对一种理论或观点的认知不仅要听其是否科学合理,而且要看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回应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和故事在内心形成的冲击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比理论灌输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正确的理论灌输,使大学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而且需要通过联系和分析国内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使大学生通过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内心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在比较中识优劣,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内化依据和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注重科学理论的传授,而且强调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增强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感悟基本原理,用基本原理解释现实世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方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原理”正是从一个个特殊的事例总结归纳出来的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去阐释教材中的“原理”,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原理本身的逻辑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所承载的理论观点是基于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的形成同样建立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故事之上。因此,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生的具体事例解析一般原理,就会使原理变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用思考和加工过的实践故事还原一般原理,有助于成长和生活于社会现实中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情感共鸣,更加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更何况,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这个时代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故事,而且今天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足以让所有中国人包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积极的情感共鸣,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析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优势提供了足够的实践依据和自信。与此同时,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关注国外热点事件,通过对国内外发生的故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真信”效果。比如英国的单选区制经常导致少数人支持的党派掌控了议会下院中的多数议席并控制内阁,而美国总统选举制同样存在由少数人支持的候选人当选上美国总统的诸多例子,这些政治现实足以说明西方政治制度的非民主性;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乱局充分证明了西方民主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说明了西方民主不是万能的,更不具有普世性。而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国际交往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更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通过联系国内外实际并进行比较,大学生在比较中会自然而然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情感基础,提供内在动力。

三、发掘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一切观念只有落实在行动中才能影响世界和改变世界,一切观念也只有在影响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知。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塑造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需要的人,使之在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只有将理论认知化为实际行动,在实际行动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变成大学生一切行动的标尺和精神动力,直至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对理论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感性事例来联通,那么从理性认知到实际行动的升华则需要实践路径作桥梁。因而,拓展实践路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知”、“情”、“意”向“行”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包含关于“是什么”的基本原理,而且其中充满了关于“怎么样”的实践路径的内容,即大学生如何将理论原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落实于行动中的实践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这些路径和方法,以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运用之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大学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同时也告诫大学生,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均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这门课程还为大学生立足于自身条件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提供了思维模式。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省察克治、见贤思齐、慎独、与实践相联系、与群众相联系等加强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各种路径,具有通俗易懂、简单可行的特点,这对引领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启示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统一起来,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迎来最后的胜利。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维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反映和体现了国家、社会与民众之间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的观点。大学生要将自己的人生梦想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才能实现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高度统一,正如中国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中国道路上的精彩表现。与此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也启示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懂得坚持,避免行动的反复。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深入社会和基层,以及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领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享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能力。

责任编辑:陈 娟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学刊,2015年第5期

上一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终极对话

下一条: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COPYRIGHT (C) 2017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镇双湖大道8号 邮政编码: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