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学院新闻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系部主页 >> 思政天地 >> 正文
 

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2年05月14日 浏览次数:【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聂法良

【摘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会化是大学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选择。该文探讨了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原则、内容与路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 社会化发展 社会文化

大学文化以大学人为主体,以大学为载体,是经过历史筛选与积淀形成的大学财富的总和。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大学人,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构筑着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子文化”,大学文化如何适应形势实现发展繁荣,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社会化无疑是大学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选择。

社会化是大学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选择

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涵义。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是指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突破大学文化局限于大学内部系统的局面,以开放的方式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文化学校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以开放性为根本特征,是一个涉及内外因素的系统工程,服务于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既是学校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它还可能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性。首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从内容来说,社会文化可以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丰富大学文化的底蕴;从力量来说,社会化发展有利于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为大学文化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加快大学文化的发展繁荣。

其次,有利于建立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学文化的发展是长期的,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可以为大学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思想、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大学文化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有利于大学功能的实现。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大学功能的实现。比如,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并最终融入社会。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之外,更多地与现实社会接触,无疑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

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现状,笔者在青岛市内对1500人(包括500名市民、500名高校教师、500名大学生)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63份(包括414名城市市民、474名高校老师、475名大学生),回收率为91%。①调查发现,当前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文化资源利用的封闭性。在被调查的大学教师中,认为大学文化设施“经常”向社会开放的只占13.99%,认为“有时开放”的占45.93%,而23.17%的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的文化设施从不向社会开放;有67.22%的大学教师和46.3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与社会的文化交流偏少”;青岛市民对大学文化“非常了解”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0.29%,选择“了解”的比例为7.00%,“了解一些”的占66.67%,有5.80%的市民对大学文化“不了解”。可以说,正是文化资源利用的封闭性限制了大学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目标动力存在离散性。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目标动力的离散性是指在社会化运行中,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统一体,缺少共同目标,没有形成合力,从而可能限制各自功能的发挥。从社会化发展目标看,大学考虑更多的是实现大学文化自身的提升;社会则更多地考虑借助大学文化实现社会文化的提升。两者的目标有重合更有不同,一旦发生冲突就可能导致大学文化社会化的停滞或流于形式。比如,在一项关于大学与政府合作满意情况的调查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表示满意的仅占32%和31%。从文化发展的动力看,一般有机会驱动、目标驱动、问题驱动三种方式。②其中,大学文化通常采取目标驱动,而社会文化多是问题驱动和机会驱动,表现出动力上的离散性。

活动内容存在临时性。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活动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向社会开放的文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产生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希望”进大学听各类重要学术报告和讲座、参加大型文化活动、校园游览、课堂旁听的受调查者分别达到85.5%、78.3%、81.2%和84.3%,而“不希望”的仅为4.6%、7.0%、6.5%和4.1%。但调查同时显示,这些活动都没有常态化,只是临时性的行为。二是大学走出校园的文化活动内容,主要有大学生的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校外文体活动以及大学教师的社会活动等。调查显示,认为这些活动运行较好的仅占15.7%,体现出活动很强的临时性特征。三是走进大学的文化活动内容。这类文化活动的临时性更强,往往是临时确定、临时组织,如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

存在责权的非对等性。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不仅是大学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牵涉政府、大学、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三者之间存在明确的权责非对称性。比如,大学往往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笔者调查的青岛市为例,十所公办高校就有藏书2021.7万册。按照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大学理应开放图书馆这一文化资源,让社会人士共享图书资源、感受大学文化。但是目前来看,对外开放图书馆的大学并不多。调查显示,除了图书管理难度大、影响本校师生使用、场地和馆藏有限等因素外,25%的被调查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政府的政策制度支持。

加快构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同样亟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原则。基于大学文化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构建体制机制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原则。即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必须有利于实现大学文化的发展繁荣。二是履行义务原则。即在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所担负的义务。惟其如此,才能保证体制机制的运行效能。三是动态原则。即要兼顾好体制机制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内容。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协调运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应努力建立和完善以下体制机制以促进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一是科学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起组织保障,由大学、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等组成领导和组织机构,全面负责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其次,要建立起制度保障,特别是在权责划分、利益分配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规章制度。再次,要建立起经费保障,尤其是要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大学落实预算与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满足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二是完善的共建共享机制。即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力量、着眼全局,促进大学文化资源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规范建设、高度共享和优化配置机制。三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应明确体制内各组织的责任,提高组织的责任认知,并使其付诸实际行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刚性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高校和地方的优势,推动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

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路径。构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成立机构、落实责任,对大学文化社会化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考核,及时解决社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出台相关制度,促进各个环节、各项内容的正确落实,保证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健康开展。二是体现大学的能动作用。大学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实施与日常管理。此外,大学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外联资源,积极调动合作单位和校友力量,共同推动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发展。三是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大学要积极密切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消费场所、文化旅游地点、文化行业组织、文化中介机构的联系,充分接触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他校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等文化样态并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寻求社会的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推动实现大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更好地彰显大学文化的学校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课题编号:11XB25)

注释

①王瑞芳,聂法良等:“关于大学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市为例”,《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郭秋平:“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浅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上一条:无察觉危机:特征、根源及化解策略

下一条:跨文化对话需构建基本价值认同

 

COPYRIGHT (C) 2017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镇双湖大道8号 邮政编码: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