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教育话语,他们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就接触并接受过关于这个话题的思想灌输。但出于升学和应试的客观要求,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的内容并未引起学生们的真正重视,该阶段的“理想信念”教学也多因拘于诸多限制而不够充足,或只是给学生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大学教育是知识与素质并重的教育,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矫正的任务,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素质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在愈加清晰地追逐梦想的阶段锚定人生航向、增强进取信心的必然话题。故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思想与实际并重、以生活导入理论、以观念引领行动的教学目标,负有引导学生从重知识向重价值过渡、由强技能向强素质转型、变学习模仿为思维拓展的使命。换言之,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想信念”教学一方面要夯实学生的基本认知和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有效衔接并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水平和价值觉悟,并由此形成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一)两组概念的辨析
概念并不是“理想信念”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但作为关键概念却是教学的知识基础。“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1]210倘若不能够清晰地给学生建构起关键概念的认知链条,学生就难以理解由此概念衍生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命题,也就会囫囵吞枣地对待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理论教学。因此,本章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简单而必要的概念辨析,从而获得进一步思考的知识基础。
第一组概念是“理想”概念群,包括理想、空想、臆想和幻想,区分本组概念的关键是突出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现性。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是基于科学认知和实践规律的目标或目的。空想、臆想和幻想虽然可能是美好的,但却是不切实际的、胡乱的、不能够实现的。之所以作此区分,是为随后教学中引出的社会理想作铺垫。在清晰定位理想概念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引出不同类型的理想并以辩证分析的方法进行不同类型理想之间关系的区别,借以映射其后关于“理想——行动”关系的分析。
第二组概念是“信念”概念群,包括意念、信心、信念和信仰,区分本组概念的关键是突出实现理想过程中主体的情志表现及状态。人的精神系统是复杂的、分层次的,人的精神发展也是逐步成熟的。对于特定的理想或目标,追求和信奉它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主体行动中。从不够稳定、不够清晰的意识开始,经过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游移到稳定的变迁,逐渐呈现由意念到情绪、意志到情操、信心信念到信仰的升华。作如此区分的目的在于从知行关系角度引出对信仰层次的认知,其中的关键在于突出信仰的意志基础,凸显追求信仰的长期性、过程性和崇高性,为随后探讨社会信仰奠定思维和逻辑的基础。
人的理性思维是从掌握概念开始建构的。在区分理想信念两个概念群的基础上,特别需要引导学生获得以下认识:第一,理想与信念虽有差别,但理想信念作为近年来约定俗成且见之于国家文献的说法,构成了对人的精神目标和精神状态的统一描述。第二,理想信念具有层次性,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个体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个体价值选择、生理成熟阶段和社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理想样态和信念状态的差异性。第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对理想与信念的特征可以分述,因二者毕竟有异,但其重点是通过对特征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想信念”是什么,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四,理想与信念的关系,尤其是要阐明只有在信念的支撑下才能实现理想、高远的理想需要比普通理想更为坚定的信念和信心的事实。
(二)理想信念的科学性
在实际生活和现实教学中,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除去对上述概念理解不透从而出现的认知干扰和思想混乱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一般缺乏甄别那些标示不同价值指向、遵行不同理论逻辑的理想信仰的原则和方法。不少学生基于对自身生活范围和发展视野的考虑,往往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视角出发,在理想的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信念的坚定与否、信仰实现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上产生“缩窄”判断或“畸形”认知。因此,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要讲清楚理想信念的科学性以及信念坚定性的行为标准和实践依据。
要清晰地解释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就要准确揭示理想信念是事实与价值的结合,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事实代表的是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反映的是基于科学的规律性。价值代表的是主体判断和主体目标,反映的是基于需要的目的性。理想反映了个体或群体的价值目标,固然有超越现实的诉求,但只有在尊重现实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换言之,理想的实现不是随心所欲、全凭主观意志就能够达到的。只有合理合乎律则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理想信念只有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科学的、可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所以值得信仰,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结构出发分析精神现象的基础上的科学信仰,是对资本主义和以往一切剥削制度的全面超越,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选择。
(三)理想信念的可实现性
人是有灵性有觉悟的社会动物。人之所以要有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具有内在的主体自觉性和社会道德意识。理想信念是过程论和目的论的结合,是支配人自觉社会化和进行价值升华的要素。理想不论大小,都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倘若人们的信念坚定且强大,就能够实现远大崇高的科学理想。因此,在讲授“理想信念”章节时,需要在学生的认知观念系统中撒入理想信念可实现性的种子,阐明理想信念可实现性的思想基础、动力源泉、价值方向和道德原则,需要阐明实现理想与增强信念的关系,教会学生把握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处理好个体信念与社会共同信念的结合。
在阐明实现理想信念一般原则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教学仍需要由“形而上”的思想转移到“形而下”的现实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源头和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目标规划,进一步阐明理想循序渐进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信念对其所产生的辅助支撑作用,明确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为实现理想需要做的准备,明确理想实现的途径以及坚定信念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将正确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思想认知并进入其价值系统中,这是实现教育转化和教学育人的基本要求。学习“理想信念”章节一方面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坚定什么样的信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即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此开启追求理想人生的道路、明确坚定人生信念的方向。这是本章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