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学院新闻 
 系部主页 
 部门概况 
 思政天地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安全工作 
 关工委 
 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系部主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首因效应”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16日 浏览次数:【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作者: 欧顺军

在高校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同其他公共基础课一样,普遍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出勤率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出勤率低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完成任务、应付差事的心理和行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是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的解决途径当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以为“首因效应”不失为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行为主体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其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这是人的一种普遍的主观性倾向。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其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被同化进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这是一种认识的同化过程,后续的新的信息只是用来解释和补充说明先前的信息,因而使得后续信息具有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可见,首因效应的发生,是因为最初印象对于后面获得的信息的解释有明显的定向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信息。

首因效应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这里讲的教学中的“首因效应”主要是就学生而言对将要学习的一门新课程的第一印象。新学期伊始,每个学生都对老师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抱着浓厚的期待心理,等待着老师的第一次课,如果这第一次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首因效应原理,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让学生对自己所讲课程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把学生吸引住,激发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以为这个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当精心备课,巧妙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认识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意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首因效应”的重要性

首因效应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一种因不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忽视甚至排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首因效应的作用至关重要。有句俗话:万事开头难,这话意味着好的开头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来讲,如何讲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产生好的首因效应、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好的开头。这个开头对于这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说明。一是从这门课程本身的个性来看,二是从一般教学的共性来看。

第一,这门课程的个性既体现在其内容上,也体现在其学科特点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其内容来看,相比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有更多的知识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知识教育的内容是未知的,而一门未知的学科对学习者来说始终处于被吸引的状态,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的不是属于知识传授,而是要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中没有玄奥难懂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是同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生活问题,而且很多知识性内容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初步接触过,如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等,都是一些“熟知”的问题,学生没有知识学习的那种新鲜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排斥倾向。

另外从其学科特点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没有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的明显的现代工具性意义和立竿见影作用,也没有专业课的能为将来就业直接奠定基础的不可或缺性,因而从短期看似乎是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同时,由于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的发挥是潜移默化的、其内容更多的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的人生知识,因而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学也知道的思想。

基于以上原因,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怎样使学生从排斥到认同,从没兴趣到有兴趣,从不重视到重视。认识决定态度,只有改变错误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首因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做到第一次课就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消除思想中的轻视和忽略等错误认识,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至少让学生觉得这门课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可有可无、没有学习的价值。事实上,新学期每门课的第一次课学生的到课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从学生来讲,他们也事实上重视首因效应,学生多少有一种心理:看看这门课的老师怎么样。看老师的什么呢,可以肯定主要的决不是老师的相貌和穿着打扮,而是老师讲课水准的高低、讲课内容的可听性程度。当然不是说老师的仪表不重要,一个穿着打扮得体、言谈举止优雅、内涵气质俱佳的教师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这也符合首因效应原理,但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而言这些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透视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二,从一般教学的共性来看,教学中“首因效应”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对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尊重。如果学生对某课程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不会产生被迫学习某门课程、接受某类知识的思想,而是在自己兴趣的牵引下对某门课程产生爱好。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学习的兴趣、爱好。而只有在兴趣爱好前提下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也才能产生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符合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和参与者。这种教学理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教学过程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哲学上解释为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的特性,表现为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自主性”要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者,“自为性”则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学生自己为目的,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能动性”则指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基于兴趣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质疑、探索。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会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也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越强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就越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越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越强,学生的主动发展才会实现。正如杜威所言:“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它包含着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体的同化作用。”

总之,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这个对象是有思想、有不同性格、有创造性、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同样需要教师对他们兴趣爱好理解、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尊重。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保护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如何运用首因效应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首因效应,教师自身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自身素养。具体来讲,我以为,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

首先,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师加强专业功底修养和自身素质提升的精神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正直崇高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这种爱既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也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对学生所特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学生而献身的热忱。”(1)有爱就有理解和信任,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包括正确认识学生和相信学生的潜能,理解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有意识地发现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潜能。信任学生就是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都是可以改正的。有爱心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爱。

其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影音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地揭示课程内容,增加教学的深度和新颖性。教学形式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课程中教学资料匮乏、教学手段单一落后的状况。这种现代教学手段能以大量事实材料启迪学生思路,以图片、漫画、视频等形式诠释主要内容,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支持教学观点,可以在兼顾理论体系逻辑性的同时,增强趣味性,从而起到通过提升学生的正面情感体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即学生的学习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学习是否具有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这种正面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总之,成功的教育与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又要注重探索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在第一次课把教师的教学计划(当然是设计合理、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计划)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此,要求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分析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热点来设置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师仅仅是工具,而学生是容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的要求备课,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一堂课、一个学期把课上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基础,一带而过,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住就行了。这种教学模式根本谈不上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要实现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具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即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和施教过程加进自己的主观改造,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灵活性处理。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要着眼于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将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实际,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适应大学生活为切入点,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余文森在谈到优质教学所具有的特征归纳出这样几个方面: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2)。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以此几方面作为标准要求教师,可能有些苛刻,事实上也难以达到这样全面,但应该朝这些目标努力。如果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具有这些特征、达到这种境界,相信一定能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成见,使这门课程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人生教育课。

参考文献:

1、参见周德义、杨志红编著:《师德修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80页

2、参见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第6版

上一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下一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说课概要

 

COPYRIGHT (C) 2017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镇双湖大道8号 邮政编码:451191